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八章 买卖城对峙 (第3/4页)
拆带走的东西不算进去,光是直接拖曳那48门榴弹炮以及120毫米迫击炮,运输相关的附件与炮弹,需要的车辆就在八十多辆。 汽车兵是个新兵种,吃香的很,幸好东北的农庄有很多会开拖拉机的好手,稍微训练下,就是个合格的好兵。 只是汽车机械师太少,还在摸索阶段,大批量的配备汽车还不靠谱。 像德国陆军就没有这么多麻烦,欧洲的铁路网相当的密集,大部分的战事将围绕铁路线展开。 正如李安生所说,现代战争拼的就是火力,谁的火力凶猛,谁就能够占据战场主动。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的奇谋妙计都将失去作用。 买卖城不再做买卖,而是变成了一个军事要塞,东北军加紧的构建着防御设施,挖掘战壕。 东北军挖掘战壕的方式全部承袭于黑龙江陆军学堂,他们建造的掩蔽物和据点位于地下深处,防炮弹并且空气流通。 对于李安生来说,由于许多士兵都不识字,所以对这些士兵还进行了大量的文化知识教育,可以说,整个中国普遍或者整体文化素质最高的还是在东北军中。 由于官兵培养的不易,首先要保证在作战的时候随时能够战略性地撤退到一个准备充分的防守位置。 李安生借鉴了后世一战与二战的经验,首先使用了“深层防御战略”,即在几百码宽的前线交战区中修建一系列孤立的阵地,而不是一个连续的壕沟。每个阵地都可以为它的相邻阵地提供炮火支援。 虽然进攻方可以在阵地间自由移动,他们还是要遭受防守方的纵射。 比如各种锯齿形的突前战壕,五指形的防守战壕,u形机枪战壕等,普遍的,壕沟并非笔直,而是锯齿型的。这就意味着一名士兵在壕沟里无法看到十米以外的东西。这种形状的壕沟在敌人从侧方进攻时会保护它里面的步兵,否则里面的所有部队都会暴露在敌军火力面前,伤亡会很惨重。 张绍曾第一次见到这种战壕的时候,就深深的震撼了,的确独具匠心,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长处,避免自身的短处,减少伤亡。 怪不得黑龙江新军几次击败俄军,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样的战壕在买卖城比比皆是,张绍曾眼看着一条条一排排的战壕成形,依据买卖城的建筑形成了整体防线。 这次张绍曾的第二十镇也好,苏凯的第二十八镇也好,都将这次的挖战壕当做了一种热身,一种加练。 “如果一颗炮弹落进壕沟内,它的弹片飞不了多远就会被挡住。壕沟面对敌人的一侧叫做胸墙,背对敌人的一侧叫做背墙。背墙使士兵们的后背不会为落在壕沟后方的炮弹的弹片所伤。如果敌军攻下了壕沟,那么原来的背墙就会成为胸墙。壕沟的两侧会用沙袋,木架和铁丝网进行加固。壕沟内的地面通常会被铺上木板。” 教导队的官兵这次也跟随过来一部分,他们永远是最标准的,他们永远体现着李安生的军事风格,对于掩体与战壕,他们也最有心得,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参加过当年在瑷珲城对俄军的那一战。 他们小心的指出第二十镇官兵修建掩体与战壕时的一些不成熟之处,并且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讲解着。 新军第二十八镇倒是完成的标标准准,规规矩矩,而这些官兵无形中显露出来的肃杀之气,也让张绍曾有些心惊。 他虽然是前敌总指挥,但是很多事情,他还是要征询苏凯的意见,这个副手可并不弱,很可能是满手血腥。 新军第二十八镇哪里是新编练的,简直就是见惯了血杀惯了人的,是一群择人而噬的猛兽。 李安生将这些人隐藏之深,可见早就有了野心。 不过张绍曾可不想多过问,在他看来,东北军已经形成了李安生为主吴禄贞为副的格局,就像南方程德全为主,徐绍桢为辅,程李系南北呼应。 吴禄贞反复劝告新军中想要南下投奔革命党人投奔武昌革命军的官兵,东北军应该以守土为要,他坚辞陆军总长,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赢得了官兵们的信任。 张绍曾很清楚,东北军离不开李安生,只有在李安生麾下,才能成为更加锋利的国之利刃。 他信步的在战壕中走着,检查着修建情况,并且不时的慰问几声,关心一下士兵的精神状态。 不过,他看到的都是一张张带着笑容的脸,洋溢着轻松的神情,仿佛面对的并不是俄军,而是一群乌合之众。 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