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1906_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豆小麦换战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豆小麦换战舰 (第2/3页)

,但大部分的利润还是由东北落袋为安。
  不然的话,东北哪里有这么多钱负担黑龙江与吉林的新军,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实边?
  这点李安生是最清楚的,他的两家银行以及黑龙江农业公司,加上黑龙江、吉林与奉天三地的粮食交易所,就是最大的粮商,东北的粮食除了藏于民间,大部分都掌握在他们或者说以他们为纽带的华人粮商集团手中,过去粮食贸易大头利润落在日俄等国手中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
  到了今年这种状况依然如此,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变,国际市场对大豆与小麦等粮食的强烈需求导致日俄的运输脉络也不敢有所阻挠。
  为此,李安生给出的建议是用粮食来换军舰,分三年付清。
  德国是当世需求大豆最多的国家,由于殖民地远不如英国多,也并不富庶,粮食出产也不多,对粮食的需求很旺盛,加上扩军备战,粮食也被列入了战略物资储备计划,用粮食来换取军舰李安生只是一提,朝廷也没肯定,德国那边已经举双手赞成。
  李安生手上的农业恐怖分子规模庞大,从粮食贸易上头获得的利润足够支持养着这么一帮不懂建设只懂破坏的人。
  他们已经给世界范围的粮食生产带来了实质性的影响,印度的粮食生产相比五年前缩减了25%,南美则是10%,埃及等北非地区也好不到哪里去。
  要不是中国的优质棉种种植还没有形成气候,恐怕连棉花的价格都要大涨。
  大豆与小麦等粮食是价格比较高的,从去年的离岸成交价来看,大豆如今要五十多两左右一吨,小麦则三四十两不等,玉米、甜菜与稻谷也成了抢手货。
  去年整个东北粮食生产量,李安生的手下毛估了一下,大概不会少于一千六百万吨,而小麦等细粮产能,也不低于五百万吨,真正实现了比07年的时候翻了一番。
  本来,东北、华北等地的老百姓都是吃粗粮为主,在粮食大丰收的情况下,都改吃了细粮,所以说东北的老百姓对于程德全与李安生的功绩是时刻不敢忘记的。
  吃细粮自然能改善体质,这在从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粗粮都留给了那些刚刚闯关东的百姓,现在凡是到关外来垦荒的百姓,头一年一律由官方免费供给每人三百斤的粗粮与五十斤的细粮。
  这是为了防止谷贱伤农,也为了防止黑心外国粮商伙同国内的汉奸买办无良商人坑害东北的农民。
  07年移民到黑龙江的百姓,基本上已经成功的还清了银行贷款与债务,拥有了一定的粮食储备,也有了些余钱。
  一些人多势众的乡邻,甚至结成了一个个的农庄,集资购买了拖拉机等农用机械,准备大干一场。
  08年的移民则有的还在为着粮食储备奋斗着,好些的也还清了债务,能够添置些家当。
  照这收成,再有十年,东北三省的粮食出产基本上能够养活四万万人。
  用大豆来换军舰,也是笔划算的买卖,避免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也能够使得国内外粮商因为粮食产量惊人而联手打压收购价的现象有所缓解。
  由德国方面负责装运,按照离岸收购价40两银子一吨来计算,一千六百万两银子,也不过是40多万吨大豆。
  优质小麦30两一吨计算,50多万吨小麦而已。
  也就是一个中型德国运输船队跑一趟的事情而已。
  更何况,李安生的建议是分三年付清。
  这几年黑龙江一直坚持以粮食入税,然后通过粮食交易所将粮食换成银两,官库中的大豆储备不下五万吨,这还是在大量支援移民后剩余的。
  到明年开始,基本上靠着东北三省官库中结余的大豆与小麦,朝廷不用东北三省上缴国库税银,应该能够满足支付军舰所需。
  其实德国每年需求的大豆多在数十万吨,近年来随着大豆用于工业生产的作用被发现,更是需求猛增,近几年都是一百多万吨的需求,将来也只会多不会少。
  李安生联系了锡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