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当名士_第10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3节 (第2/4页)

米、三十斤柴的东西?

    ??如今这年头就是僧人都会做铅粉、尼姑也做得一手好针黹,还不都是为了多赚些银子,自己过得好些。这些人虽然收容到养济院中,可一个月指着朝廷那点柴米布匹也吃用不上什么,还是要学点本事傍身,将来才有自立的指望。

    ??何况朝廷那点救济还不知多少人盘剥,养济院若真养不起他们,闹出人命,他们做领导的都得背责任。

    ??宋时扫了养济院管事一眼,对朱县令说:“也不必寻人教什么秘法,只须教他们些平常手艺,能赚几个钱安养自身就行。若有身体稍好,又勤快肯干的,将来说不得还能攒起银子成家立业,不必一辈子留在养济院中。”

    ??他在广西、福建都有推行此事的经验,除重病卧床的,其他人都能学会自养自身的技术。

    ??譬如纺线、织布、缝衣、针织……他正介绍着自己在南方的经验,朱县令却忍不住笑道:“这些不都是女子做的事?哪有男子纺线织布的,大人虽是好意,只怕他们做不来。”

    ??宋时笑道:“这世上哪有什么做得来做不来的,无非是没逼到那地步。”像他刚穿越时,大脑还没发育完全,为了不浪费下载好的几篇论文,还不是拼了老命背下来了?

    ??后来虽然没做成旅游规划,推广他们福建讲学论坛时也用上了一点相关理念,将一个地方论坛宣传得天下皆知。

    ??所以说艺不压身,多学没坏处。

    ??还有育婴堂,那里收养的健康女孩儿多,大一点的也能开始学做女红了。府里再拨些银子给他们添几架纺纱、织布机,一人发给几斤棉花,叫她们自织自卖……

    ??……纺纱机!

    ??大郑朝的布料可是和银子一样的硬通货,要改善本地人生计,还有什么比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骡机这种上过历史课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一下子拔高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神器更快的?

    ??汉中府虽说不种棉花,但稍北方的凤翔便是产棉大府,他们买了棉花运来,再纺成纱、织成布卖往外地,中间就可以赚上不少。

    ??甚至也可以考虑在本地推广棉花栽植。

    ??虽说汉中府人不惯种棉,但因这时代还不像他们后世一样有农药、化肥保证,所以麦田一年只种一季麦,之后再种的便是豆类、油菜等,其实也可以改种棉花。

    ??如今他已经找出了含美钙的白云石、磷块石、软锰矿,还可用草木灰制造钾肥,那么唯一不能大量补充的也就只有氮肥了。然而棉田间又能套作大豆、豌豆,豆根上的根瘤正好可以固氮,如此看来,小麦、棉花轮作也不至于耗费太多土壤中的营养。

    ??——哪怕为了保护地力,只两三年轮一次,也颇能提高农户收入了。

    ??不过不能急,慢慢来。

    ??现在工厂没建、化肥没配起来,急匆匆地便要农户种棉,若种不好,反耽搁了他们这一年种油菜、豆类的收入。他做知府的有家有业不怕损失,那些小户百姓却指着地里收成活命的,若政府一个引导不好,就是千万人家的破产……

    ??他用力按了按眉心,深吸口气,压下有些急切的心思,抬眼看向下方立着的管事:“银子等我回头拨下,你们把人组织起来,按年纪、残病等级、自身兴趣分开,聪明灵巧的便教裁衣缝纫、纺纱织布;手粗脚粗的就学织履、编筐……这些又不是什么能留着传家的技艺,我不信你们找不到师父。”

    ??此事便由南郑县派人盯着做。

    ??看南郑县之前处理流民的效率,可知这位县令是个勤谨用心的人,而且这收养孤老残病的事又是他报上来的,由他处置自是最合适。

    ??宋时安排定了此事,顺道又对朱大人说:“若还有十六岁以下的少年,不论男女,寻个老师替他们开蒙识字,长大了才好做个有用的人。”

    ??朱县令忙忙地记了他的要求,都记下之后又补充了一句:“若教女子读书,便要聘些读过书的妇人,这样的妇人只怕难雇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